作者: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(fā)表時間: 2024-12-25 09:13
在成武縣白浮圖鎮(zhèn)高堌堆村北,遠遠望去,一座高高聳立的土堌堆,堌堆崖壁上生長著幾棵盤根錯節(jié)、虬枝蒼勁的樹木,灌木及藤蔓綠植環(huán)繞覆蓋周圍。堌堆上有一座建筑物,堌堆下不遠處立著一塊刻有“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高堌堆遺址”字樣的石碑。
高堌堆遺址現高4米,東西50米,南北63米,面積為3150平方米。經鉆探得知,原遺址東西長90米,南北寬85米,總面積約7650平方米。地表以下堆積情況為:自地表以下90厘米為黃沙土,90厘米至110厘米為灰褐土,110厘米至150厘米為灰黑土,150厘米至260厘米為灰黃土,直至280厘米仍不見生土。
由此可見,該遺址堆積較厚,遺物比較豐富。采集標本有夾細砂繩紋灰褐陶甗,素面、方格紋、繩紋灰陶罐,素面盆、盤、繩紋翁、器蓋、蚌鏈、石刀等;岳石文化的遺物有夾砂紅陶罐;商代的有夾粗砂紅陶鬲、素面盆;東周的有豆、缸。以前村民挖土時曾出土過戰(zhàn)國時期的青銅劍、青銅戈等,亦有西漢的墓葬殘存在崖壁上。
據《城武縣志》記載:高堌堆村原名高左堌,面積約5畝,明代崇禎年間在其上修建有元始天尊廟一座,有廟碑一通。1938年此廟被拆除,廟碑也被砸毀。高堌堆遺址文化堆積較厚,時代延續(xù)較長,自龍山文化始,經岳石、商、西周至春秋戰(zhàn)國,有五個歷史時期的文化遺存,似無間斷。因而,它對建立菏澤市境內古文化的序列,具有重要的意義。
雖經歷代風雨侵蝕,變遷沉浮,可是高堌堆依然屹立不倒,至今仍高出周圍地面4米之多,成為歷史的見證和標本。有關資料表明,我們菏澤市境內曾經有500多個土堌堆,其中有200多處至今保存完好,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土堌堆呢?因為古菏澤多沼澤林地,黃河和濟水穿境而過,時不時地鬧水災,人類的大患就是洪水猛獸,為抗拒洪水,便“宅高近水”而居,時間長了,人類的聚居地形成高堌堆;為防御猛獸,人類在聚居地周圍修筑寨墻,挖護城河。隨著水災泛濫,人類將堌堆不斷加高,加之黃河淤積,高堌堆得以留存下來。
像高堌堆遺址這樣的堌堆,見證了華夏文明的繁衍生發(fā)進程,雄辯地證實了菏澤這方熱土是華夏文明的發(fā)祥地之一。
宋聚新